通讯员 张颖茜熊毅
编者按:法官,作为的执行者,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严肃的,是权威的。法官的工作,不仅仅是身着法袍、手握法槌在审判席上审理案件、庄严宣判,更有他们在办理每一个案件的背后,为了送达辛苦奔波,为了调解无数次与当事人耐心沟通。团风法院微信公众号特开辟《法官故事》专栏,讲述团风院法官在审判背后的精彩故事,带您走进法院、走近法官,向您展示新时期法官形象。
陈浩,1976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9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团风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他秉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在工作中坚持“严审判、精调解、重效率”的工作方法,力求“公正高效、胜败皆服”的工作效果。同时,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审判纪律,廉洁自律,努力树立人民好法官的形象。
从“结案了事” 到“案结事了”
陈浩
随着法槌“砰”的一声敲响,头发斑白的戴某长吁一口气,微颤着手拿起笔在书记员递过来的开庭宣判离婚笔录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与丈夫三十多年的夫妻感情恩怨历经两次离婚诉讼,终于在新的一年来临前画上了句号。
“不,我不同意这样的判决,我不签字,这个事肯定完不了”,坐在被告席上的郑某怒气冲冲的丢下这样一句话离席而去,对追至楼梯的书记员在背后的呼唤声置之不理,他就这样倔强地离开了法院审判庭。
听过书记员回来郁闷的汇报,嘱咐及时将戴某诉郑某的离婚民事判决书邮寄送达,我无奈地摇头之间瞥见了办公桌上的台历。忽然记起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一,离过小年还有两天,想起今天的被告郑某好像是一瘸一拐离开的审判庭,顺手拿过书记员正准备整理结案归档的案卷,拨通了案件登记中原告戴某的电话。了解到被告郑某在离婚诉讼前几个月的外出务工中不慎摔伤过。因与原告及子女关系不好,独自生活没人料理,在这次宣判前几天旧伤又复发了……。
“夫妻三十多年了,先后生育了两个子女,三十多年里你们之间不会只有怨恨,没有一点值得回想的幸福?老郑当年是入赘你们家的,现在也年逾花甲了,身体又有伤,虽然我们法院判决了房子归你,但马上就要过新年了,难道真要在这个时候把他赶出家门?…”。电话这头,我不断的做着原告的思想工作。渐渐地,在电话那头啜泣着数落被告“忘恩负义”的原告慢慢冷静下来,“要不,叫回两个孩子,一家人在这个家里最后团聚下吧?”我试探着问原告。
沉默了一会后,电话里传来了原告咽哑的声音“行吧,陈法官,我听你的,马上也都六十的人了。”
(承办法官陈浩)
“陈法官,下面接待室有当事人找”。正月初七上午,收假的第一天,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值班法警的电话。我带着疑惑,来到信访接待室。
“陈法官,新年好”,迎面站起身打招呼居然是那个怒气充充离开审判庭的老郑。我一边问候了老郑,一边心里嘀咕“嘿,新年第一个上诉的案子开门就来了”。按下无奈的心情,顺手拿过接待室桌旁放置的《当事人诉讼须知》宣传单,“老郑,对去年的离婚判决不服?按民事诉讼法规定,你在收到我们的判决书后十五天内,可以向黄冈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你是什么时候收……”。
“哎,不,我找你不是这个意思”,未等我把上诉的事情交待完,郑某就急忙打断了我的讲话。
看着我疑惑的眼神,郑某嗫嚅地说:“去年是我不对,当时我对你们确实有意见。哎,没想到,我那样的态度,你还帮我做她的工作,让我和好久不见的儿女们过了个团圆年,儿子临走前还第一次给了我钱,女儿带着外孙现在还和我住在那房子里。真是对不起啊,还有,谢谢你啊!”,说着说着,洋溢着满足笑容的郑某有点手脚无措了。
“没什么,不用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放心地回答着郑某。“那戴某和你和好啦?”我又随口问道。
“没有,这么多年吵吵闹闹,年级大了,分开也好,互相也想过个清静日子,自己也扯不清,你们判决离婚也是对我们双方的解脱。”郑某如释重负说道。
收拾着接待桌上的材料,我正准备把郑某送出接待室,他忽然说道:“陈法官,我是入赘她家,那房子也是她家里老房子翻盖的,你们把房子判给她,我没意见,离婚后再住那里也不合适,你们判决她该给我3万元的补偿款太少了,本来我不接受,但她在去年也回来了,听儿女说,这么多年,她一个人在外面到处打工也不容易,对你们这样判,我也没意见,但这个钱怎么个给法?”郑某说完后,将从兜里掏出的判决书捋平后递给了我。
“这后面写着呢,是双方收到判决书生效后三日内付清,如果当事人不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书,将被法院强制执行履行判决义务,否则……”我正指着判决书最后一页解释道。郑某再次打断了我的话,“判决书我早就收到了,生没生效我不清楚,我就问一句,如果我搬走了,这个钱是不是你负责?”郑某慢慢坐直了身体。我又耐心地说:“老郑,法院是一个大机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分工,我们负责审判,对不履行生效判决书的执行是由我们另外的同志负责的。我可以告诉你,如果有你说的情况发生,一定会由我们的同志负责解决你这件事的,而且我也会帮助联系戴某尽快把钱给你。”
“我很感激你去年让我和好久不见的儿女过了个团圆年,但这个钱既然是你判的,我就找你给我解决。”郑某的脸色有些严肃了。望着郑某透着期盼而又倔强的眼神,我也沉默了下来,答应他,可案子已经结案归档了?拒绝他,会不会又酝酿了另一波风暴?再解释,他还会听吗?此刻我的脑海里也风起云涌,混乱的思绪逐渐定格在去年未写完的年终总结草稿上工作目标定位的四个字“案结事了”。看着郑某,我轻声而坚定说:“你放心,这个钱,你找我”。
(郑某领取补偿款)
三十四天,近七十余通电话、几十条短信与已赴外地打工的原告的反复沟通,数次约见原告子女协助做工作,原告终于通过其女儿汇来三万元补偿款,并承诺在被告郑某未建完新居前可以暂时居住原双方共有的房屋。三月二十八日,还是在那个接待室,接过转交的补偿款,抱过旁边玩耍的外孙的郑某笑了,站在他身后的女儿笑了,拿着结案证明的我如释重负地也笑了。
回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啪、啪”地在已完稿的去年总结最后若有所思地打上一句话:结案并不是一个案件必然的终点,新时代的人民法官应该具有砥砺前行的担当勇气和坚韧毅力,追求“案结事了”,摒弃刻意的“结案了事”,以真正负责任的态度承担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职责。(编辑 熊文胜)